最近刷网页,看到好几篇文章在讨论字节对于 AI 对话产品的看法🤔 据说他们觉得这类产品的上限可能有限,并且打算重点发展剪映即梦。虽然消息的准确性不确定,但这确实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:在竞争激烈的 AI 助手领域,即便做到头部,是不是也很难留住用户、延长用户使用时间,更不用说实现盈利了?
拿豆包和 character.ai 来说,character.ai 已经能让用户平均使用一两个小时了,可还是在商业化上遇到了阻碍。豆包和它相比,差异很明显。很多人把豆包当作无所不知的智能帮手,只有少数人会用它进行角色扮演;而 character.ai 一开始就是靠各种 IP 人设火起来的,吸引的主要是 ACGN 圈子的用户。
从使用场景来分析,工具类 AI 的用户追求效率,提问时希望几句话就能得到答案,单轮对话不会太长。但角色扮演就不一样了,要是虚拟角色很符合用户的喜好,用户能和它聊上一晚上。在这种情况下,对话轮次就成了关键指标,用户聊得越投入,变现的机会就越多。现在有不少 AI 陪伴产品,通过插广告、限制模型使用次数来赚钱。我之前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人吐槽,为了和虚拟角色聊天,一个月充值了好几千,这就和追小说、刷短剧一样,看到精彩的地方就忍不住花钱。
豆包可不只想做一个工具📱 一会儿推出英语口语练习,一会儿又有 “要离婚的帅气老公” 这样的角色,明显是想拓展更多使用场景。说不定哪天,它就能在 AI 虚拟陪伴市场分一杯羹。再看看国内很火的虚拟陪伴产品星野,最近也在推出工具类智能体,大家都在朝着 “全能型” 发展。
那 AI 对话产品到底有没有发展的天花板呢?从数据来看,Talkie、character.ai、ChatGPT、豆包这些产品,月活都能轻松超过千万;在使用时长方面,虽然豆包的数据不算突出,但不少虚拟陪伴产品做到人均使用 2 小时也并不难;在盈利方面,像 crush on、flai 这些整合外部模型的产品,收益都还不错。这么看来,AI 对话产品这个赛道还是很有潜力的,值得深入探索 (´͈ ᵕ `͈) 。
评论
还没有任何评论,你来说两句吧!